我的账户
湛河信息网

自媒体资讯干货

亲爱的游客,欢迎!

已有账号,请

立即登录

如尚未注册?

加入我们
  • 客服电话
    点击联系客服

    在线时间:8:00-16:00

    客服电话

    400-000-0000

    电子邮件

    xjubao@163.com
  • APP下载

    湛河信息网APP

   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

  • 官方微信

    扫描二维码

    关注湛河信息网公众号

湛河信息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

餐馆老板娘马丽诗:我在广州海珠城中村收集传递百余诉求信息

2022-11-30 发布于 湛河信息网

“请说出你的抗疫故事”从11月6日起陆续推出。

南方都市报面向全网征集抗疫故事,我们期待跟疫情相关的您,提供文字、视频、图片均可,南都随时倾听,为您执笔记录。

邮箱:qpaaqp@126.com

电话:17788353927(王记者)

第20期

主人公:餐饮店老板娘马丽诗

时间:11月7日至今

11月7日,在一个采访中,马丽诗遇上了南都记者。她自愿与南都记者合作,助力解决抗疫中的诉求问题。由于不会使用办公软件,她负责收集老乡的诉求信息,交给南都记者整理成文档,再通过正规程序反馈给相关部门。5天内双方总共收集、传递119条民生诉求,至少帮助了百余个家庭。这些民生诉求多集中于南洲街道、江海街道、华洲街道的城中村。

马丽诗骑电动车给老乡送物资。

11月13日中午12时,29岁的马丽诗起床。这是她开餐饮店之后养成的作息。近日来,她一睁眼就习惯性打开抖音,看看有哪些新发来的疫情诉求信息。“醉湘诗”是她的抖音名,也是她的店铺名。这个5.2万粉丝的抖音账号,是她收集信息的重要渠道。

马丽诗并非志愿者。虽然开着的餐馆在餐饮APP上备注为湘菜,但她其实来自湖北仙桃,餐馆供应的菜式,也以湖北菜居多。

三年前,她来到海珠区南洲街道上涌开了这家餐馆。这里是一个较大型的城中村,制衣作坊星罗棋布,聚集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。10月30日,该片区被列为临时管控区域。

11月3日,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披露,海珠区感染者数量高位波动与城中村人口密集相关。从这天开始,马丽诗发现,“疫情突然紧张起来,市场超市渐渐关门,我们买菜都有点困难。”这时,她的抖音、微信上也陆续弹出一些老乡的诉求信息。

“诉求多半表达物资紧缺。我在这里开餐厅,结识了很多老乡,看到他们买不到吃的,我就用餐厅囤的食材,免费给他们做盒饭。”期间,马丽诗拍了个视频发到抖音。11月7日晚,南都记者无意中看到这条抖音,颇受感动,联系上马丽诗,却发现暖心故事的背后另有困境。

有了这一链接,马丽诗与南都记者决定共同为老乡们开通一条信息传递渠道。马丽诗通过人脉收集遇到因防疫遭遇困难的人员信息,南都记者负责将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。一场以马丽诗为中心的“帮助老乡接力”正式展开。

截至11月12日南都“广州抗疫服务平台”正式上线,“帮助老乡接力”已经开展了5天。这段时间,马丽诗与南都记者总共收集、传递119条民生诉求,至少帮助百余个家庭解决困难。这些民生诉求多集中于南洲街道、江海街道、华洲街道的城中村。

以下是马丽诗的自述:

“老乡,挺住!”

三年前,我从湖北仙桃来到广州创业,因为喜欢做美食,就选择了开餐饮店。南洲街道上涌村里湖北老乡很多,我的店主打湖北菜。老乡来吃饭,最喜欢点的是沔阳三蒸,粉蒸肉、蒸鱼、蒸素菜。对于外来务工的人员来说,能够在异乡吃到家乡菜是一种安慰。

10月24日起,海珠区暂停堂食。一个星期后,我们片区被列为临时管控区域。很多老乡开始在微信、抖音上问我餐馆是否营业、如何购买生活物资等问题。11月3日,我收到一条朋友的微信说,他的老婆住在桥南新街,拜托我送一些物资给她。吃完晚餐后,我打包了藕汤和米饭给她一并送去。也是从这时起,我萌生了帮助有困难的老乡的想法。

趁着店里食材还比较充足,我决定给他们制作免费的“爱心盒饭”。晚上,我通过抖音直播告诉老乡们——4号下午5点我会在“大口九”奶茶店附近发“爱心盒饭”,有需要的人可以来领。

按照约定,第二天下午两点,我和店员开始备菜。菜品有醋溜土豆丝、酸辣包菜、红烧鱼块,一共做了70份盒饭,半小时内就发放完了。第三天,我们继续发放“爱心盒饭”。这一次做了两百多份,1小时内全部发完。但考虑到发放饭盒可能引起人员的聚集,为保证安全,我的“爱心盒饭”发放止步于此。

之后,我继续居家,减少出门。期间,我收到越来越多老乡们的诉求信息,有的说物资不够,有的说想吃湖北菜。看到这些诉求,我除了说:“老乡,挺住!”“加油,坚持!”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能帮助他们。

一场“接力”

11月7日开始,事情有了转折。那天晚上,我在抖音回复消息的时候,突然看到南方都市报的记者发来一条私信,提出采访意愿。这位南都记者是一个女孩子,年龄应该比我小,声音听着很温暖。在电话中,我了解到她也是从外地来广州打拼,现在租住在海珠区。这段时间看到太多老乡们的诉求信息,我感到有些无助,但我想记者应该有解决办法,所以我选择相信她。

我大致说了我的现状以及老乡们的诉求问题,她表示希望和我共同解决。然后她提出,我是否可以收集老乡们的诉求,再由南都统计,走规范渠道转给相关部门,推动问题解决?

她告诉我,这像是一场“接力”,需要大家全力以赴,配合防疫。

这让我看到了希望。

当晚,我发了一条朋友圈:“看到胜利的曙光。大家好好配合防疫工作,我一直在向上面申请。需要帮助的老乡赶紧把地址、姓名,还有你们目前的情况发给我。”

说起来,这个过程并不容易。我不会做表格,我只会收集资料转发。后来我看到记者转给我的汇总表格,清晰有条理,诉求很清楚。我才明白,遇到困难,不能一窝蜂。南都记者教我在前方收集信息的时候,简洁清晰很重要,原来就是这个道理。

信息收集表。

在这场“接力”中,我是信息的收集员,非常关键。为了能收集到更多诉求信息,我让其他老乡把我拉进群聊。当天晚上我一下子进了3个群,分别是海珠区湖北老乡1群、2群和上冲防疫交流群。群主在群里发起接龙,已过零点,仍有十几条信息接连发出。那晚收到的信息是最密集的,共有三、四十条,他们大多的诉求是生活物资。回复完这些消息,直到早上6、7点我才睡觉。

头两天,我像是在一个循环中度过,接收信息、回复信息、传递信息。几天下来,从抖音上加我微信的朋友已有近百人。这里面除了有诉求的人,还有想倾诉的人。一次,有个单亲妈妈哭着打电话给我,说自己的经济压力太大。

令人安慰的是,11月9日开始,我陆续收到了一些反馈,比如“收到物资了”“问题已解决”。我将一些表达感谢的聊天记录截图发到朋友圈,文案是“我们要相信南方都市报”。后来,一些有诉求的人找我,开场白就是:你能不能请那个南方都市报帮帮忙?

老乡收到物资后发朋友圈,对马丽诗和南方都市报表达感谢。

需要帮助的人里,我对一位来自敦和正街的朋友印象挺深。我们把他的诉求上报后,相关工作人员通过他的反馈,了解到他所在地段的物资供应不足,在一天内,安排网格、社区工作人员将物资全部发放完毕。当天,南洲街道办的工作人员也来加我的微信,希望我帮忙收集无住所人员的信息,他们想办法安排住处。突然间,我有了更深的责任感。

马丽诗的朋友圈。

我能理解现在物资运转压力,但看到太多诉求,依然会感到不安,因为我不能解决所有问题。可我知道不是一个人在战斗。我说话比较直接,每次打电话,我都会向常和我联系的记者说,老乡们把我当成正义的光,但在我心里,参与抗疫的人才是我唯一的光。

南都“广州抗疫服务平台”正式上线后,我将相关海报发到抖音,希望被更多人看到,可以传递出更多诉求。

这条抖音里有个网友这样评论: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有限,虽然微不足道,但是能让人看见光,相信光。

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

采写:南都见习记者李竹

新媒体协助:叶黄丽

受访者供图


微信钱包海外充值
1

鲜花
1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

请发表评论

全部评论

相关阅读

  • 湛河信息网
    1970-01-01
  • 湛河信息网
    1970-01-01
  • 湛河信息网
    1970-01-01
  • 湛河信息网
    1970-01-01
  • 湛河信息网
    1970-01-01
  • 湛河信息网
    1970-01-01
湛河信息网

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Get最新资讯

相关分类
热点推荐
关注我们
湛河信息网与您同行

客服电话:400-000-0000

客服邮箱:xjubao@163.com

周一至周五 9:00-18:00

湛河信息网 版权所有

Powered by 湛河信息网 X1.0@ 2015-2020